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,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需求。近年来,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,以其灵活性和经济性受到广泛关注。然而,如何让居家养老真正成为老年人“可望又可及”的选择,是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。
居家养老的核心在于将家庭作为基础,社区为依托,通过社会化服务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。这种模式不仅保留了家庭养老的亲密性,还通过引入专业化的服务,弥补了传统家庭养老在护理能力上的不足。例如,在西安市新城西一路街道,社区通过智能服务平台“报”,为高龄老人提供线上预约、缴费、咨询等便捷服务,让老人感受到科技赋能下的居家养老带来的便利和安心。
然而,居家养老的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。首先,服务供给不足是主要问题之一。根据研究,我国目前仅有不到1%的老年人实际入住养老机构,而居家养老的覆盖率更低。这表明,尽管政策层面已提出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,但实际落地效果仍需加强。例如,苏州市的研究显示,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可及性较高,但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却低于服务项目的可及性。这意味着,即便服务种类丰富,但如果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支持,老年人的实际体验也会大打折扣。
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成本控制也是关键因素。目前,许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仍处于探索阶段,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和标准化的服务流程。例如,一些小型社区养老院因规模小、资金有限,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。此外,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服务质量,但目前这一领域仍存在较大缺口。
为了推动居家养老的普及和高质量发展,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。一方面,政府应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。例如,杭州市计划到2025年在每个乡镇(街道)建成至少1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。另一方面,社区应发挥桥梁作用,整合医疗、家政、文化等资源,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服务。例如,宁波市通过建设未来社区,实现了养老服务场景全覆盖。
同时,居家养老模式也需要更多创新。例如,“家庭式养老院”模式通过轻资产运营,在社区内提供类似养老院的服务,既降低了成本,又提高了服务灵活性。此外,探索“异地养老”、“以房养老”等新型模式,也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选择。
未来,居家养老的发展还需注重公平性和包容性。研究表明,城乡之间、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在获取居家养老服务的机会上存在较大差异。因此,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,确保所有老年人都能公平享受居家养老服务。
居家养老作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方式之一,其发展不仅关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,也关系到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。通过政策支持、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,居家养老有望从“可望”变为“可及”,成为更多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。
( 作者: | 责任编辑:歌者 )
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邮箱:hezuo#cridao.cn 投稿:tougao#cridao.cn 不良信息举报:743409682#qq.com(将#换成@即可)
Copyright © 2016-2025 cridao.cn.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视野网 版权所有
京ICP备05004402号-15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995号